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
布鲁氏杆菌病(简称“布病”):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。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,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、牛及猪,其次是犬、鹿、马、骆驼等。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,造成带菌或发病,随后波及人类。
二、传播途径
1、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: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、娩出物等。如羊羔接产人员,饲养、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、兽医、皮毛加工、挤奶、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、检验人员等。
2、经消化道感染: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,经口腔、食道黏膜进入体内,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,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。
3、经呼吸道传播: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、尘埃,比如皮毛加工、打扫畜圈卫生等。
三、临床表现
1、发热: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。
2、出汗:在晚上较多,出现盗汗且汗比较粘稠。
3、关节肌肉痛:主要是大关节,慢性期疼痛也只有大关节。
4、其他症状及体征有:乏力、皮疹、睾丸肿大、关节肿大、皮下结节出现等。
四、得了布病怎么办?
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,方法得当,一般预后良好,所以,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,反复发作,影响身体健康,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: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、以抗菌为主,联合、规范、全程用药治疗、注意休息、加强营养。
五、预防措施
1、注意个人卫生,饭前勤洗手,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、羊肉,吃涮火锅时,一定要煮熟煮透,爆炒牛羊肉时,也要炒熟才能吃。
2、在畜牧的接产、饲养、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。
3、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。宰杀处理后的污水、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,同时皮毛消毒、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。
4、检疫淘汰病畜、隔离病畜、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。
5、一旦出现发热、乏力、多汗、关节酸痛医院就诊,以免耽误治疗。
本期供稿:丁全明
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