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,二月节。《夏小正》曰:正月启。蛰,言发蛰也。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
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惊蛰·三候
初候,桃始华
二候,仓庚鸣
三侯,鹰化为鸠
初候,桃始华
桃花于此月始开。
二候,仓庚鸣
仓庚即黄莺。黄莺感春阳清新之气而鸣叫。
三候,鹰化为鸠
鹰是比较凶猛的鸟,鸠即布谷鸟。古人认为,在肃杀之秋,布谷感秋气而化为鹰;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,鹰感春天的生气而化为鸠。据今人观察,鹰于每年二三月在巢繁殖,故不见踪影。
惊蛰·起居
晨梳头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。
——《养生论》
现代不少人是天天洗头洗澡的,哪怕一天有点儿汗没出,也没怎么运动过。但这种卫生的习惯未必是健康的。有些人每天早晚都要洗澡,反而更容易得皮肤病。
中国古人更推荐梳头洗足的生活习惯。这并不是说古人生活条件所限而如此的。洗发露洗头会迅速将头皮分泌的油脂洗掉,而这个油脂本身是保护头皮和头发的。你频繁把它洗掉,它就频繁分泌来护发。
晨起梳头一二百下,能够提神醒脑,疏调气血。而强调春天梳头,是因为春天肝气旺,上行至头,《内经》说“春气在头”,春天特别容易头痛、眼皮跳、眼睛红肿等,而通过日常的梳头,驱散头部的风热,这些症状都可以被缓解和预防。但需注意的是,晚上睡前不要梳头,会让人兴奋。
另外,头发油除了外因外,和我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大有关系——熬夜眠少、嗜食肥干厚味、心态紧张等等。
夜洗足至夜卧时,用热汤下盐一撮,洗膝下至足方卧,以泄风毒脚气,勿令壅滞。
——《养生论》
俗话云:“春天泡脚,升阳固脱。”而睡前泡脚,还能利于睡眠。泡脚最好是自膝盖以下,都能洗到,而不止是两个脚丫子。
中药泡脚方近来非常盛行。而春天洗脚,最简单的就是在洗脚水里撒点盐,盐外用能除风邪,促进脚部气血运行,不令经络壅闭,预防脚气冲心。
泡脚水温不能太高,最好低于50度。尤其是年老体弱之人、高血压患者不宜用过高水温的水泡脚,以免出现出汗不止、心慌心悸等症状。另外,儿童也不能用太热的水泡脚,容易形成扁平足。
惊蛰·饮食
“其畜鸡,其谷麦”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……其畜鸡,其谷麦。
——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
在《内经》中,鸡和小麦是对应春天的畜类和谷类。我们分别谈一下——
鸡能暖胃温肝,补虚活血,但吃鸡的注意事项还不少。小鸡炖蘑菇,以菌类的阴寒平衡飞禽的阳火,是吃鸡正确的姿势。烤鸡、辣子鸡,这些都属于火上浇油,吃多了助火动风。对于本身就容易失眠、眼干或赤、女性例假提前,以及处于感冒等病期间的,鸡都是忌口之物。另外,小孩子阳旺多动,老年人多阴虚,都要慎吃鸡。
小麦的问题稍复杂,首先它是对应肝胆的,春天多吃点面食可以补养肝气,再根据春三月的五味调和原则,可多放蒜、少放醋。
小麦自内而外由胚芽、胚乳、麦麸组成。而直接用全小麦的磨成的的面粉,颜色是黄的。但一般我们吃的白面粉只取胚乳,因为去了麦麸和胚芽的面粉,除颜色白以外,和面的粘合性好,口感也更好,保存期也长。但是——
小麦的胚乳是性温的,故白面也性温。和鸡肉一样,如果肝火旺,肝经有热邪的人,是不宜吃性温的白面的。
而其麦麸性凉,综合起来全麦的性是偏凉的,所以古人有“春气温,宜食麦以凉之”的说法。可见春天所吃的麦食,最好为全麦。
春天少吃肉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
——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
春天少吃肉,也是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的春天养生原则而来的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,春天是动物交配繁衍,孕育后代的季节。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杀生是违背天地的好生之德的,古代甚至会立法令禁止一些渔猎的活动。由此,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肉类的摄入。
其次,我们冬天进补,往往会吃比较多的肉类或其他血肉有情,以便春天升发的时候,用到这些营养能量。但有些未消化的肉积可能会郁在体内,所以通过春天的发散,来清理这些淤积。少吃肉,也是为了不增加化积解郁的负担。
宜食韭菜是月宜食韭,大益人心。
——《千金方》
韭菜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卖,但真正适合吃韭菜的季节是春季,到了夏天就不宜食韭菜了。
有些人到了春天容易两胁作痛,这往往是肝气郁而不舒的症状,韭菜辛温,能疏肝气,缓解胁痛。
韭菜的散滞行瘀之力,可令气血畅达。故除了两胁,韭菜对于胸腹的瘀滞疼痛,以及心情抑郁的人,食之最宜。在宜生发春天,最忌郁滞嘛。
韭菜、葱蒜这类气味比较刺激辛臭的菜属于荤菜(“荤”字草字头,可见为草木之属,指肉类的是“腥”,它是肉字旁,如今的月字旁是肉字旁楷化后的样子,实则这些月字旁多为肉字旁)。荤菜浊气较重,多吃令人神昏。
惊蛰·导引
最佳练习时间:
每天凌晨1点至5点(今人用于保健,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)。
功法:
1.用四指握紧拇指,转头向左后方至极致,双目后视。
2.再拳心向下,抬起肘部向后上方快速上提,再换头向右后方,重复肘部快速上提动作。
3.左右各30次。再做叩齿、吐纳、漱咽的保健。
功效:
此法可调理脊柱及脾胃蕴积的邪气所引起的病症,如眼睛发黄,时时口干,出鼻血,咽喉不利,面部浮肿,突然失声,头痛,牙齿出血,视力模糊、怕见光,嗅觉不灵敏,牙龈红肿疼痛,皮肤上各种小的疮疖等。对颈椎、肩周及背部不适也有一定调理效果。
惊蛰,二月节。《夏小正》曰:正月启。蛰,言发蛰也。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
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医院
磁共振、CT室:-
B超心电图室:-
检验科:-
肠镜室:-
胃镜室:-
碎石科:-
急诊科:-
热病科:-
针灸康复科:-
妇产科:-
儿科:-
骨伤科:-
外科:-
脑外科:-
五官科:-
内一科:-
内二科:-
内三科:-
医务科:-
总值班: